2013-04-21

台灣簡介


台灣簡介

各位美國朋友:

台灣是一個島國。形狀類似番薯(yam)或馬菱薯(potato)。台灣人常親暱的自稱是「番薯仔」(little yam),有如紐西蘭人自稱Kiwi。
台灣與日本之間,飛機航程大約兩小時。從西雅圖直飛到台北約13小時,回程只需10小時。125英哩寬的台灣海峽隔開民主共和的台灣與共產極權的中國。

首都台北的緯度相當於Florida的Key Largo和墨西哥的Baja California。北回歸線通過Hawaii,也大致把台灣分為兩半。北台灣屬亞熱帶。南台灣屬熱帶,稻米一年三熟。全島都產許多蔬菜,水果和各種農產品。農業發達;派出許多農耕隊到非洲、南美洲,中東幫助他們發展農業。台灣人很喜歡,並自豪,他們的水果。你很容易能聽到台灣人在吃水果時不由自主的說:「啊,真是寶島」(What a precious island!)

台灣的面積比Maryland稍大,人口比Texas稍小。面積比比利時(Belgium)稍大,比荷蘭(the Netherlands)畧小;人口則大約兩倍於荷蘭。

15世紀末16世紀初,葡萄牙人da Gama 發現了通往東方的海道。當葡萄牙人第一次看到台灣時不禁叫出"Formosa!"意思是「美麗」。這也難怪,即使台灣如今是工業化了,55%的台灣本島仍是繁茂的森林。台灣人很自豪的暱稱它「寶島」。談起自己的國家,有時說Taiwan,有時說Formosa。

葡萄牙人之後,來了荷蘭人。荷蘭人佔領台灣的37年間,從中國招募了許多勞工來開發土地。我的祖先在荷蘭人佔領的末期移民到台灣,那大約是加利畧(Galileo Galilei)因為說了羅馬教廷不愛聽的話被下獄的時候。接下來的200多年,中國移民繼續來台。他們來,為的是希望擁有一塊自己的土地。就像最初移民新大陸的歐洲人一樣,這些赤手空拳的人所擁有的只是一股強烈的慾望--要給他們的孩子能過好一點的日子。這些人的後代,在台灣叫「本省人」或「台灣人」。今天的台灣約有86%的人口是「本省人」。

1885年,Washington D.C. 矗立起華盛頓紀念碑(Washington Monument)時中華帝國將台灣納入版圖,為其一省。

十年後的1895,棒球傳奇人物Babe Ruth出生在美國,中國在中日戰爭敗北,把台灣割讓給日本。往後的50年,台灣人是日本天皇的子民,直到第二次大戰結束。今天70多歲,80多歲的台灣人很多人懂日文,因為在日本統治下,日文是「國語」,學校用日文。殖民政府的政策處處歧視不用日語的人。今天的台灣語彙中也還有許多日語,日本餐廳也非常普遍。

1912年,New Mexico和Arizona成為美國的第47和第48州。中國爆發了革命,推翻了3000多年的帝國,建立了中華民國(the Republic of China,ROC)。今天的台灣有兩大政黨,其中之一的「國民黨」,起源於當時的革命份子。

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放棄台灣。在受降書上的簽名的,除了美國之外,還有中華民國的代表。台灣,一般人很感謝美國的友誼與協助。首都台北,有重要的道路以羅斯福命名;高速公路以麥克阿瑟命名。相信到過台灣的美外國人都曾經體驗過友善的待遇。

四年後的1949年,德國分裂為東德與西德,中國共產黨贏了內戰,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把「中華民國」趕出中國本土。此後世界上有了兩個自稱「中國」的國家--共產主義的中國統治著整個中國大陸的人民與土地,國家主義的中國偏安在台灣,仍然在聯合國佔著安全理事會永久會員一席;與美、英、法、蘇平起平坐。許多中國人,來自中國大陸各地,跟著逃到台灣定居。這些人就是所謂的「外省人」。他們在台灣雖是少數,但是掌握著政治與軍事大權。大多數不擁有土地;沒有政府職位的,也是赤手空拳努力工作求生,也要子孫能過好一點的日子。今天在台灣你可以享受到中國各地的烹調,有人甚至說:在台灣的中國料理比在中國的更好。

接下來的30多年,台灣的政府知道再也無處可逃,而勵精圖強。台灣人--本省的、外省的,都努力工作。因而創造了所謂的「亞洲經濟奇蹟」。在冷戰其間,一般的西方民主國家比較親近台灣,視為圍堵共產國家一個重要環節。不幸在求發展的過程中,民主與人權被犧牲了。今天的台灣政壇,基本上是民進黨與國民黨。各有勝場,如美國的民主黨與共和黨。

1971,Nixon總統任內,台灣在聯合國的席位被共產中國取代。
1973,美國和南、北越簽定和平協議;越戰結束。
1979年對美國是不幸的一年:Three Mile Island 核電廠的災難,伊朗狂熱份子佔據美國大使館,扣留美國人做人質。這一年對台灣更是晴天霹靂的一年--卡特總統斷絕了美國與台灣的外交關係。對台灣在實質上的影響是一回事,對台灣人心理的衝擊更是無比重大:
以前,美國是忠實的盟邦,強有力的靠山;現在沒了靠山。
失去了美國,是否跟著會失去日本和其他盟邦?
八年來台灣已不是聯合國的一員,現在又失去了美國,還算不算是一個國際承認的國家?
這個連美國和聯合國都不承認的政府,我們台灣人可以信任嗎?

我在1979年夏天來美國求學。從報上得知,爭取民主與民權的人民發起「美麗島革命」。「美麗島」源自葡萄牙語"Formosa"。許多美麗島事件中的菁英被捕下獄。他們出獄後繼續為他們的理想奔波,成立了台灣的另一個主要的政黨---名進黨。

1990年,李登輝當選總統;至少在兩個方面是里程碑。第一,這是首次,總統由全民選出。以前,總統由國民大會選;國大代表包括中國大陸每一省的代表,即使某些省份在台灣只有寥寥可數的極少數人。第二,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生在台灣,在台灣成長的人,當了台灣的領導人。在這以前,台灣人經過荷蘭人,日本人,來自中國的外人高壓統治了200多年,現在終於是自己人,雖然他是國民黨的代表。自此,台灣在人權和民主上有了顯著的進步。實行了41年的戒嚴法(Martial Law)廢止了,代表中國大陸而不能代表台灣人的國民大會廢止了,比美國的McCarthyist witch- hunting更可怕的整肅消失了,政治犯釋放了,大眾傳播媒體開放民營了。言論自由成為理所當然。大概是十年前吧,美國的"Freedom House"有篇報導"Freedom Around The World” 將台灣人民的自由程度並列於日本,是亞洲國家中最高的。

我沒有最新的資料,但是根據2006年的資料,台灣是美國的第七大貿易伙伴,華盛頓州的第七大,EU的第十大。世界上85%的PC mother boards是台灣做的。台灣的人的per Capita GDP(個人人均所得?)比西班牙的畧高,大約是美國的65%。

21世紀的台灣,「台灣人」與「外省人」的區分已無實質上的意義。幾乎每個家庭都有兩個族群間的通婚,每個人都有朋友、同學、同事是另一族群的。政治人物提出新的定義:台灣人是那些住在台灣,認同台灣的人。包括少數民族的原住民,1949年以前和以後移民到台灣的人和他們的子孫。

但是族群間的鴻溝仍然存在;不同的鴻溝。一邊是傾向廢除「中華民國」之名而成立一個獨立的「台灣共和國」,另一邊則傾向於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前者以綠色為標,後者以藍色為標。兩個陣營壁壘分明,有雙方都認為是站在正義的一方。時讓我感覺像宗教戰爭。實際的民調顯示綠營裏要馬上就宣佈獨立的,藍營裏要馬上就統一的,都是少數。也就是說,藍綠都各有深淺之別。我的親戚朋友家庭中,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同學同事之間,不同顏色的比比皆是。很幸運的,台灣教育普及,90%以上的成人至少是高中畢業,民主素養也足夠將爭執交與政治,法律程序,而不訴諸暴力。每次總統大選,投票率都在80%上下。台灣的選舉有所謂的「含淚投票」,這是我在美國30年從未聽說的,原因在個人的政治理想與經濟現實起了強烈的衝突。此時的台灣,政治的考量與經濟的考量實在不易區分。

我在學業結束,開始職業生涯後,選擇成為美國公民。至今從未後悔。美國同事批評美國時我還常為它辯護。太太曾在H&R Block替人報稅,清楚稅法。我發牢騷說稅太重時,她為它辯護。我常覺得我們這些移民比土生土長的美國人還要珍惜、愛護美國。但這個愛美國的心絲毫沒有減低我愛台灣的心。
台灣正處在一個民主政治的交叉路口。台灣的民主政治始於1990年,仍是萌芽期。民主政治是紊亂的(Democracy is messy.)沒有強人迅速的做個決定,事情做的慢。但這卻是它的優點。就像每個打高爾夫球的人都有的經驗:需要兩桿才能完成的事,強要一桿就解決,常變成需要三桿。
希望有這麼一天,台灣的公園裏的雕像不再是任何的偉人、烈士或英雄,而是土生土長的藝術家、音樂家、文學家、科學家或中、小學的老師。

誠懇的希望各位朋友,有空時到台灣玩玩。請不要望了,順道遊覽我的故鄉--花蓮,那是一個像Yosemite國家公園的地方。你甚至可以租一部腳踏車從花蓮騎到台東,欣賞最美麗的海岸線。我肯定你們會發現台灣的人很友善,搭Bus或捷運時,如果你年紀和我相當,到處都會有人讓位給你。你大概會訥悶:這麽擁擠的車上,為什麽那些藍色的座位空著? 因為年輕人不好意思去作,年老的人不服老。你會喜歡那裏的飲食,尤其是水果。我相信你回來後與家人談起台灣行時,會不由自主的說:真是寶島--What a precious island!

Elisha的婚禮演講


我做了一件有趣的事。

去年收到一封eMail。Elisha,一位在美國土生土長的白人,拜託台灣同鄉會轉寄給本地的同鄉。她的未婚夫,Peter,是第二代的台美人,不會台語。婚禮在六個月後。Elisha希望能給Peter一個驚喜--打算在婚禮上用台語演講。她希望有人能幫她把講稿翻譯成"Taiwanese",並教她講。我自告奮勇。

我首先要知道的是,到底她心中的"Taiwanese"是中國話還是台灣話?回信,「毫無疑問,台灣話!」

下一步,我將她的英文講稿譯成中文,夾雜著台語。因為考慮兩種文化的不同,譯文與原文稍有差異。將台語稿翻譯回英文,寄回給她,徵求她的認可。回信:"好極了!但是你說「希望我們準備的粗菜合你們的口味」,會不會讓客人誤解為我親自下廚辦出酒席呀?"取得了解後,就可以開始工作了。

  • 第一步,「發明」用英文自母標註台語的系統。用英文字母註台語,正統的方式如何,我不懂。只好自己發明。基本上,仿造美國報紙上註外文的方式。列舉了例子:用常見的英文字做例子,表達母音的發音。錄音下來,寄給她,讓她開始練習。
  • 然後把整篇英文講稿譯成中文,夾雜著台語較特殊的口語。
  • 將文中用到的字詞條列出來,並加以一些文化註解。中字,詞,加入英文註解。如:「牽手」:舊時的台灣人保守。未婚的男女不能輕易在大庭廣眾牽手。文雅的說法。「太太」:較不正式,輕鬆點的說法。一般丈夫叫妻子「太太」,而不叫她的名。叫丈夫的媽媽,「媽媽」而不能叫名,也都教她。寄給她做家庭作業。並錄音下來,寄給她,讓她開始練習。我們每星期一次在電話中一起練習。
  • 基礎工作穩了。我將整篇中文講稿用「台語註音」寫下並錄音,一併寄給她。每星期一次在電話中一起練習。練習時,我們一起在講稿上,用筆標註台語的八聲。
  • 婚禮前兩星期,Elisha到我家做預演,我們第一次見面。我們在客廳預演,太太在餐廳陪著小孫子玩,居然Elisha說的都聽得懂。預演的目的在將聲音,動作,與意思配合好。
- 演講中,說「我現在站在他身邊作伊へ「牽手」...」時去牽Peter的手。
- 對Peter說:「多謝你選我作你へ「太太」...」時,含情默默的望著他。
- 說:「媽媽,多謝妳接受我作紀家的媳婦」時,看著媽媽的眼睛。

邀請了我們去參加她們的婚禮。不巧我們有事不能去。婚後, Peter寄來一小段錄影片。
Elisha站在台上,一手拿著麥克風,一手拿著講稿。Peter靜靜的站在她身邊。落落大方的新娘開口了:
[各位來賓」,新郎眉毛稍揚。
「大家好!」,新郎轉頭看新娘,一臉疑惑。
整個演講,鏡頭只對著新娘新郎,雖然沒看到來賓,但是可以聽到不絕的掌聲與笑聲。Elisha講過,舅舅站上台講話。可以看出他不只高興,甚至可說興奮。

兩星期後,Elisha,Peter, 太太和我,相約喝咖啡。Peter敘述那天的情形:
從台灣來的親戚坐一桌,因旅途勞累加時差,安靜寡言。舅舅年紀大,宴席開始就頻頻打盹。直到「各位來賓, 大家好!」眼睛一亮!接著笑不絕口,掌聲不斷。我們稱讚她的台語,抑、揚、頓、挫都好,連該快時快,該停時停也都恰到好處好處。她說:「因為有個好老師。我把你的錄音燒上CD,一上車就練;Peter不在時,就跟著電話中的練。」難怪我覺得好,簡直跟我唸的一模一樣,加上她的聲音比我的悅耳,長的也比我好看。

Elisha講過後,舅舅站上台,他說Elisha的台灣話講的比台灣的總統馬英九還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sjLvDfv1XU&feature=youtu.be

上個月Peter順利的拿到了UW的博士學位,接到了聘書,即將赴加州教書。離開西雅圖之前請我們吃飯。Elisha提起,她最喜歡的,至今仍不時愛唸的是:「Ha Ni Ah 」。令我不禁欣賞台語音韻的美。

英文:He is so unfailingly generous and loving. 中規中矩,沒什麼不好,但是唸起好像隔鞋搔癢。
中文:他是那麼的有愛心,那麼的慷慨。硬是缺那麽點韻味。
台語:E Shi Ha Ni Ah Wu Ai-Shim, Ha Ni Ah Kong-Kai. 」
啊,真是暢快,繞樑三日,回味無窮!那個「伊」,還可真是文雅。要不是Elisha,我還真是沒有去欣賞過台語。

Peter說他爸爸在美國拿了博士學位後,過了幾年,回台灣開了一家書店,推動台灣本土文化。《註》爸爸已過世多年。書店現在成了博物館。母親在東岸上班做研究工作,只盼望著這個么兒成家,就要退休。

現在他們已搬去加州。來信附上他爸爸的博物館的網址,並約好有機會讓她媽媽跟我們見面。

祝福他們婚姻美滿,直到永遠。

*****
《註》以下是Peter給我的eMail,告知他爸爸創立的 ”台灣本土文化書局“:
One of my cousins just shared this website with me, and I wanted to share it with you too. It is in memory of my father, who passed away about 13 years ago. I suppose the website will give you all the details, but basically in the early 1990s he opened a bookstore in Taiwan, promoting Taiwanese culture and independence. I only saw it after he passed away.


2013-04-07

快樂


達賴喇嘛與Howard C. Cutler, M.D. 共同寫過一本書「快樂的藝術」。書中論及快樂。Cutler說:
「生存的目的在追求快樂。看起來是常識,西方的思想家從亞理斯多德到William James也都同意。但是尋求個人的快樂,難道本質上不是自私的嗎?不見得。科學調查,一而再,再而三的證實,不快樂的人比較自我中心,比較不把自己當社會的一份子,甚至憤世嫉俗。而快樂的人一般比較合羣,有彈性,有創意,比較能容忍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更重要的是他們比較有愛心,比較能原諒別人。學者不只是調查,還設計科學家實驗,也顯示了快樂的人保持開放的心胸,不吝惜伸出援手。」

美國憲法特別提起「追求幸福快樂」是天賦的人權:
「我們堅持這些天經地義的真理: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有一些天賦的權力;這些天賦的權力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快樂幸福的權力。」

我想,要快樂其實不難。快樂之道有三。
其一,要主動的去追求。誠如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所說:「憲法不保證你快樂,它只保證你有追求快樂的權力。快樂靠你自己去追求。」

其二,要過中庸之道的日子。誠如作家Robert Fulghum所說:「過平衡的日子。每天學點新東西,想點新主意,畫點畫,唱唱歌,跳跳舞,玩玩耍,並做點事。」

其三,要存心快樂
人生總有不順心的時候。但不能用它做不快樂的藉口。羅素(Bertrand Russell,哲學家,數學家,作家,諾貝爾獎得主)的好。他說:
「快樂幸福有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那就是有所欠缺。」有欠缺的日子不是活生生的人過的日子。

台灣人常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不喜歡它影射的嘆息聲。我喜歡的是我太太的生活態度。她曾經收集一些家居的生活照,配上愉快的音樂,將成品命名「常想一二」。即使有八九件不愉快的事,總該有一二件令我們高興,快樂之道在於個人的生活態度。

對我而言,快樂的真諦完全在電影「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七個可愛的孩子的歌聲中:

玫瑰花上的雨珠,
小貓的鬚鬚,
閃亮的水壺,
溫暖的手套,
扎著麻繩的小包裹,
這些是我喜歡的東西。
當我被狗咬了,被蜜蜂叮了,
傷心的時候,
我只要去想我喜歡的東西,
我就高興起來。

**********
1) Inspirational Quotes from The Art of Happiness by The Dalai Lama and Howard C. Cutler, M.D.
On Happiness: 
“The purpose of our existence is to seek happiness.  It seems like common sense, and Western thinkers from Aristotle to William James have agreed with this idea.  But isn’t a life based on seeking personal happiness by nature self-centered, even self-indulgent?  Not necessarily.  In fact, survey after survey has shown that it is unhappy people who tend to be most self-focused and are often socially withdrawn, brooding, and event antagonistic.  Happy people, in contrast, are generally found to be more sociable, flexible, and creative and are able to tolerate life’s daily frustrations more easily than unhappy people, and, most important, they are found to be more loving and forgiving then unhappy people.  Researchers have devised some interesting experiments demonstrating that happy people exhibit a certain quality of openness, a willingness to reach out and help others.” – Howard C. Cutler, M.D.

2) American Constitution: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3) Benjamin Franklin:  The U. S. Constitution doesn't guarantee happiness, only the pursuit of it. You have to catch up with it yourself.

4) Live a balanced life. Learn some and think some, and draw and paint and sing and dance and play and work every day some. -Robert Fulghum, author (b. 1937) 

5) To be without some of the things you want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happiness. -Bertrand Russell, philosopher, mathematician, author, Nobel laureate (1872-1970) 

6) From the movie "The Sound of Music":
Raindrops on roses and whiskers on kittens,
Bright copper kettles and warm woolen mittens,
Brown paper packages tied up with strings,
These are a few of my favorite things.
When the dog bites, when the bee stings, when I’m feeling sad,
I simply remember my favorite things and then I don’t feel so bad.








2013-04-03

令我懷鄉的日本歌(2)


無意間在YouTube上發現一首日語歌。令我懷鄉。歌名「津輕的故鄉」。
蘋果的故鄉,在邊陲的北國。
夢裏,它鬱鬱蒼蒼的在山腰的懷抱中。
不禁感念我今何在。
蘋果的故鄉,在遙遠的雪鄉。
天晴氣朗時,悠遊日本海上的船隻。
啊,這麼藍的海;那麼遠的夢。
津輕的山啊,津輕的海啊,
我無時無刻不懷念我那津輕的的故鄉。


「津輕」是日本地名,我沒去過;「日本海」我也沒特殊的感情。為何令我懷鄉?
我在台灣長大,家住花蓮。足不出門就能看到太平洋,轉個頭就能看到美崙山。花蓮中學的傳統,初一的教室看山,一年級一年級的往海移,高三時,面海。課堂上做白日夢時,不是看山就是嗅海。六年下來,鬱鬱的美崙山、蒼蒼的中央山脈、蔚藍的太平洋上點點漁船不知見過多少。山裏散步,補蝶做標本;海裏游泳後在海灘野餐不計其數次。中學同學如今都已是銀髮族,見面時談的仍是那山那海。

台灣,說不上北國、雪鄉。花蓮,沒有蘋果樹。但是,在台灣當兵後來來美國留學。在美國住的時間已超過在台灣的,在西雅圖已超過20年。西雅圖可說是第二故鄉了。北國、雪鄉都名副其實,蘋果更是名不虛傳。天一放晴,點點白帆常讓高速公路上的車慢下來,大家都要欣賞個美景。人說住在西雅圖的人,家家都有咖啡機,人人都有登山鞋。夏天,山裏,湖中,海裏的人恐怕還比城裏多。

這首日本歌,把「日本海」拿掉,代之以「太平洋」;用花蓮或西雅圖取代「津輕」,就成了我夢中的家鄉。


******

津軽のふるさと
りんごのふるさとは 北国の果て
うらうらと 山腹に 抱かれて 夢を見た
あの頃の想いて ああ 今いずこに
りんごのふるさとは 北国の果て
りんごのふるさとは 雪国の果て
晴れた日は 晴れた日は 船がゆく日本海
海の色は碧く ああ 夢は遠く
りんごのふるさとは 雪国の果て
ああああ 津軽の海よ山よ
いつの日も懐かしい 津軽の故郷

令我懷鄉的日本歌(1)



這條山徑,好像來過?

啊,可不是嗎;看,acacia花正開著呢!

那個小丘,似曾相識?

諾,可不是嗎;看,不就是那個白鐘塔嗎!
這條小路,好像走過?
的確;記得曾經跟媽媽乘馬車經過呢。
那片雲,似乎眼熟?
沒錯,你看那山楂枝垂下來的姿態!


離家上大學以前,住在花蓮中學的宿舍。站在家裏飯桌前可看到太平洋。坐在後院,可以看到美崙山。中學時喜歡在音樂教室外的草地上,來回走動背英文單字。抬頭就看見美崙山上一個白色的雷達球。高中時,門諾醫院後面,傍著海邊,蓋了氣象站,也是一個白色的雷達球。午休時間總是拿書去那裏念。不時就抬頭看看雲,望望海,瞧瞧美崙山。說是山,其實只是個小丘。離家,走路大概15分鐘的路吧。祖父每天清晨天未亮,就一個人走上上,散步一陣,回到家,用毛巾、冷水擦身。記得曾陪祖父去過幾次。他總是帶著一根藤手杖。說是為趕狗。我現在住美國,每年回鄉看爸媽。前幾年爸媽身體較強壯,也一起去過幾次。現在山裏人多了,打太極的,跳土風舞的,打羽毛球的都有。山中小徑也改善了很多, 但是路旁的竹子,不知名的許多花,樹,與樹叢跟我在西雅圖所見的大不相同, 可是依稀記得與當年所見一樣。

記得大概是高中時,也曾跟爸爸上過美崙山。父子兩人,坐在大石頭上稍微休息,聊天。最近,下載了一本免費的日本童話在Kindle上。午餐時隨手翻翻。看到兒童「金太郎」帶著猴子、熊、兔子等一起遊山。說:我們來比賽角力看誰最強。看到這裏,不禁想起,有那麼一次,爸爸也提議比賽一下;說一個父親總渴望這麼一天兒子比爸爸強。不知那塊大石頭是否還在那裏?沒有刻意去找;但周遭的景觀處處都引起那個回憶。

爸媽現已搬到市區住。雖說是市區,離北濱海邊,走路也不過是十來分鐘。我60歲生日時,岳母送了一台照像機。清晨與太太走向北濱,要去照日出。堤防已變成美麗的海邊公園。觀光客可以租腳踏車沿著舊日的堤防欣賞花蓮的海景。心中浮起一張黑白照片。一家人去遠足;媽媽、弟弟和我在堤防上騎腳踏車。爸爸大概因拍照,不在照片中。弟弟和我騎的是兒童腳踏車。好像我的是24吋,弟弟的是21吋的。記得很清楚的是,我那時很得意那部車,因為當時的花蓮,小孩子沒有兒童專用的腳踏車。至今仍然清清楚楚的是,當時我跟在媽媽後面,一方面怕不要落後,一方面又生怕掉下堤防。騎的顫顫驚驚。

奇怪,一首簡簡單單的歌勾起那麼多回憶。更奇怪,這首歌甚至不是我的母語。兩年前開始,半認真的自修日文。還不知對歌詞的瞭解是否正確。居然會受它感動這麼深。

附上日文歌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f7l12lzN08

この道
1。この道は何時かきた道
ああ--そうだよ
アカシヤの花が咲いてる
2。あの丘は何時か見た丘
ああ--そうだよ
ほら!白い時計台だよ
3。この道は何時か来た道
ああ--そうだよ
お母さまと馬車で行ったよ
4。あの雲は何時か見た雲
ああ--そうだよ
山楂子の枝も垂れてる

2013-03-28

十八世紀最重大科學難題




英國倫敦,泰晤士河畔,一支毫不起眼的桅杆,杆上一個飽經風霜的小紅球。這個小紅球從1833年開始就演一幕戲,演到今天從未間斷:
天中午12 55 分,紅球緩緩升至半桅杆,停止三分鐘,然後升到杆頂,再停兩分鐘,一點整它驟然落下。
這幕戲得以上演是因為解決了18世紀最重要的科學難題。演這幕戲球了無數水手的生命。為什麼?背後有個故事。這個故事與你,與我,與世上的個人都有密切的關係,讓我來講這個故事給你們聽聽。

自從遠古時代人類開始航海就不斷的問:「我現在到底在哪裡?」古希臘人,古中國人早已用假想的橫線豎線將全世界劃在方格裡。也就是經緯度。現今我們仍用經緯度標示地理位置:把地球橫的劃上一些平行線、然後縱的劃一些平行線。橫向的平行線叫緯lattitude),縱向的叫經線或子午線(longitude meridian)。
赤道是 緯度 0 度。南極是南緯 90 度;北極是北緯 90 度。總共有 180 度。知道了你的緯度,就知道了你在南北走向的位置。
總共有 360 條;往東有 180 條經;往西也有 180 條。知道了你的經度,就知道你在東西走向的位置。

要知道你的緯度從來就不是問題,因為永遠有個太陽在那裡做基準點。不管季節變遷,太陽幾乎永遠在赤道上面,它永遠不會偏出南、北緯 23.5度(也就是南、北回歸)。你只要知道太陽與海平線之間的角度與季節就可以輕易的算出你的緯度。因此把緯度 0 度訂在赤道從未有人反對。1492 年哥倫布就是利用這方法,在大西洋中順著一條緯一直走就是了。

要知道你的經度可就困難了,因為沒有一個基準點可用。地球不停的自轉,即使你留在原地不動,天上的星宿也一直在變。

18世紀前,全歐洲已經積極的努力了400多年嘗試用觀察天體的運行來定經位。其中不乏史上最傑出的科學家,例如:
Galileo Galilei, Giovanni Domenico Cassini (1625-1712)Christiaan Huygens (1629-1695)Isaac NewtonEdmond Halley (1656-1742)1>。但是沒人成功。

18世紀航海,商業已很發達。但是
次出海都還是看運氣。
到了1707 年,一個大霧天,四艘英國軍艦在直布羅托(Gilbratal )打敗法國的地中海艦隊凱旋歸程中撞上陸地,一天之死了將近兩千水手,原因是他們弄錯了他們的經度--弄錯了東西位置。所有其他歐洲的航海國也都有類似的困難。如何準確的定經位從此成了十八世紀最待解決的科學難題。

各歐洲的大國都懸重賞希望能找出辦法來定經位。
1714 年英國國會懸賞重金(賞金約等今天的一百萬美元)給「能準確的訂出經位的實際可行的辦法」。這就是有名的「1714年經度法案」(Longitude Act of 1714)。

歐洲大國都積極的研究。巴黎、倫敦、柏林等大都市都創建天文台,其目的在觀測、記天體在不同時候的位置希望找到某個基準點以便藉此來定經位。無人成功。顯然要靠觀察天體這條路太複雜不可行。必須另想辦法。

大家都清楚地球自轉一圈 24 小時,地球有 360 條經。也就是小時的時差相當于經度 15度的差別(360/24)。如果你的位置與你出港的港口相差一小時,你離它就是經度 15度;差兩小時,就是 30度差。你如果要用這個辦法來定經位,你就必須知道你的時間和出港港口的時間。要知道你所在地的時間很容易:太陽在一天中達到最高點時是正午 12點。要知道出港港口的時間不容易。帶個錶吧。要是可靠的錶。
船在海上顛簸,所有的鐘擺都不管用。海上氣急遽變化,改變鐘錶潤滑油的黏滯度使得齒輪轉速時快時慢,也是不可靠。要怎麼樣才能製造一個錶,不管海上天氣如何巨變,不管風浪如何顛簸,它都能可靠地告訴你出港港口的時間呢?很多人嘗試,沒有人成功。直到一個英國人成功的設計並製造了幾個錶。
因此,天下午一點整,所有要出海的船長,以那個紅球掉下來的時間調整他的錶。那是出港港口的時間。靠這個錶知道了港口的時間,在船上等太陽到最高點知道當地的時間,兩個時間相減,就知道兩地間的時差,知道了時差就知道了兩地相差經度多少度。一小時是 15度。地球的圓周是 40075 公里(在赤道上時)。因此差一小時,你就知道你離港口 2672 公里(4007515)。
如果他有一個這樣的錶帶在船上,他就知道他的經位。這個錶的發明解決了18世紀最重要的科學難題。
1773 年英國國會頒獎給這個錶匠,離1714 年懸賞,為期 66 年。這個錶匠名叫 John Harrison。他出身寒微,終身沒有受過正規教育,連錶匠的學徒都沒幹過。幾千年人類航海的難題,數百年的科學難題,無數偉大的科學家,花費無數的金錢精力無法解決的難題靠他解決了。

下一個問題:經度零度 線(Prime meridian)要設在那裡?

法國的拿破崙要它經過巴黎。英國政府下令要它經過英國皇家天文台,那個小紅球的所在地。那是倫敦郊外的格林威治村。爭吵了111年,終於,1884 年國際子午線會議 位(International Meridian Conference)正式通過大英帝國經的定位。必竟,英國人解決了這個問題,大英帝國的話自然最有份量。

從此格林威治時間是全世界公認的標準時間。格林威治的凌晨是一天的開始:以東 15度是清晨一點,以西 15度是凌晨前一點鐘。倫敦以西叫西半球,以東叫東半球。伊拉克所以在中東,台灣所以在遠東,以倫敦的眼光為基準點。這一來,不論是在空間 (子午線,東西定位)上或時間(國際標準時間)上,倫敦都是世界的中心。還不只這樣,現在的天文學家用Astronomical standard Time,也是以格林威治時間作標準。倫敦也成了宇宙的中心。

英國成為世界的中心靠的是什麼?不是她的軍力或政治影響力,不是她的許多科學家,不是她的工商實力,靠的是一位出身寒微,沒有受過傳統教育的英國公民。

買張機票去格林威治。在「老」天文台 Flamsteed House),你還可看到這個小紅球仍然在演同一幕,不過大概沒人靠它對錶了。附屬的博物館中,Harrison 的錶 (其時是鐘)仍在那裡供人瞻仰。在「新」天文館前的廣場,天黑後,雷射光射向夜空將地球分為兩半。你可以同時踏東、西半球。
阿!有一天我一定要去參觀,尤其是「老」天文台。
       The Museum is located in Greenwich, a short walk from the Cutty Sark DLR, local bus stops and Maze Hill and Greenwich stations. The Royal Observatory and Planetarium are in Greenwich Park.

*****附註:
1Giovanni Domenico Cassini (1625-1712) Christiaan Huygens (1629-1695)都是17-18 世紀偉大的天文學家。美國太空總署一艘太空船在2004年到達土星(Saturn)。這個太空計劃,名Cassini-Huygens Mission,以他們的姓命名。
Edmond Halley (1656-1742), 哈雷慧星以他命名。
2Harrison 的錶:用鑽石減低磨擦力因而不需用滑潤劑。滑潤劑因氣而改變黏滯度影嚮錶走得快慢。以前的錶是多少「石」,指多少用鑽石。
3 Greenwich的發音是gre-nitch,不是green-witch。格林威治,雖錯,但是以訛傳訛,似乎已被公認。
3>The Time Ball at the Flamesteed House
<4> Harrison’s watches; You can see them at the Greenwich Meridian House
Darwin’s Beagle Carried One


*****
參考資料:
-   Longitude—The Story of a lone genius who solved the greatest scientific problem of his time. ISBN: 0-14-025879-5 by Dava Sobel .
-   Google for “time ball”

2013-03-25

7。高爾夫旅途



拉拉雜雜寫了幾篇自己學球的反省,說穿了不外以下幾點:

1。鬆:握桿、心情、行為不放鬆就難有好表現。
2。活水:稍為觀察一下,似乎常在不意中學到對我有幫助的東西。
3。事先仔細想好一套程序,養成習慣,每次照著做,不偷工減料走捷徑。職業選手如此做,我也應如此做。
4。我們生活在物理的世界。格物之理對認何人、事都是一樣的。不能討價還價的事只能去瞭解它,然後順著它。
5. 算或不算?多算當然好,但是算的太精徒然自苦增加不必要的壓力。
6。儘可能把事情簡單化:目前做得到的,把握好。目前能力未及的,留待以後才去擔心。

無數打高爾夫球的人說過高爾夫有如人生。我所聽過最精闢簡潔的要數前美國總統 Bill Clinton:
高爾夫 有如人生,最大的創傷都是自己造成的。<1>他說這句話時,Lewinsky 事件尚未發生呢!

無數前輩說:高爾夫球是用「心智」打的。我心中浮起一句話,來自幽默的大文學家王爾德 (Oscar Wilde):
酒、色、財、賭, 對我都如天上的浮雲一般,我惟一不能抗拒的只有「誘惑」。<3>
又直又寬的fairway,不能克制我的好勝心;到了樹林裡,不願意打安全球;需要 lay-up 時不肯如此幹;旗子在果嶺邊邊,非得作飛蛾對著火去,...

當兵時看過一本武俠小說。作者、書名、內容完全不記得了,倒是學了一招,順手寫了下來,當作座右銘:
「事到盡頭要放膽,理在直處氣需平」

兒子小時與他一起去練習合氣道。那些人總說練武的路恰似人生的旅途,「不是終點如何而是享受練習的旅途與旅伴」。<4>

我敬仰的 Harvey Penick 有一句話。忘了是他某本書的書名或是書的前言或後記,記得是這說的:<5>
如果你打高爾夫,我們就是朋友。

朋友面前是不怕出洋相的。
在你們面前我已出過至少六次洋相,這是第七次了。「歹戲拖棚」的事不該做太多。此驢技已窮,此老郎才已盡。不再寫了。多謝大家捧場。

與大家結個伴走這條路。好在這個旅途毫不險惡,一球打不好,下一次揮桿又是一條好漢,不需等18年。

 *****
<1> Golf is like life—all the biggest injuries are self afflicted. –Bill Clinton
<2> Golf is a mind game.
<3> I can resist everything but temptation. – Oscar Wilde
<4>  It's the journey, not the destination, that counts.
<5> And if you play golf, you are my fri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