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一件有趣的事。
去年收到一封eMail。Elisha,一位在美國土生土長的白人,拜託台灣同鄉會轉寄給本地的同鄉。她的未婚夫,Peter,是第二代的台美人,不會台語。婚禮在六個月後。Elisha希望能給Peter一個驚喜--打算在婚禮上用台語演講。她希望有人能幫她把講稿翻譯成"Taiwanese",並教她講。我自告奮勇。
我首先要知道的是,到底她心中的"Taiwanese"是中國話還是台灣話?回信,「毫無疑問,台灣話!」
下一步,我將她的英文講稿譯成中文,夾雜著台語。因為考慮兩種文化的不同,譯文與原文稍有差異。將台語稿翻譯回英文,寄回給她,徵求她的認可。回信:"好極了!但是你說「希望我們準備的粗菜合你們的口味」,會不會讓客人誤解為我親自下廚辦出酒席呀?"取得了解後,就可以開始工作了。
- 第一步,「發明」用英文自母標註台語的系統。用英文字母註台語,正統的方式如何,我不懂。只好自己發明。基本上,仿造美國報紙上註外文的方式。列舉了例子:用常見的英文字做例子,表達母音的發音。錄音下來,寄給她,讓她開始練習。
- 然後把整篇英文講稿譯成中文,夾雜著台語較特殊的口語。
- 將文中用到的字詞條列出來,並加以一些文化註解。中字,詞,加入英文註解。如:「牽手」:舊時的台灣人保守。未婚的男女不能輕易在大庭廣眾牽手。文雅的說法。「太太」:較不正式,輕鬆點的說法。一般丈夫叫妻子「太太」,而不叫她的名。叫丈夫的媽媽,「媽媽」而不能叫名,也都教她。寄給她做家庭作業。並錄音下來,寄給她,讓她開始練習。我們每星期一次在電話中一起練習。
- 基礎工作穩了。我將整篇中文講稿用「台語註音」寫下並錄音,一併寄給她。每星期一次在電話中一起練習。練習時,我們一起在講稿上,用筆標註台語的八聲。
- 婚禮前兩星期,Elisha到我家做預演,我們第一次見面。我們在客廳預演,太太在餐廳陪著小孫子玩,居然Elisha說的都聽得懂。預演的目的在將聲音,動作,與意思配合好。
- 對Peter說:「多謝你選我作你へ「太太」...」時,含情默默的望著他。
- 說:「媽媽,多謝妳接受我作紀家的媳婦」時,看著媽媽的眼睛。
邀請了我們去參加她們的婚禮。不巧我們有事不能去。婚後, Peter寄來一小段錄影片。
Elisha站在台上,一手拿著麥克風,一手拿著講稿。Peter靜靜的站在她身邊。落落大方的新娘開口了:
[各位來賓」,新郎眉毛稍揚。
「大家好!」,新郎轉頭看新娘,一臉疑惑。
整個演講,鏡頭只對著新娘新郎,雖然沒看到來賓,但是可以聽到不絕的掌聲與笑聲。Elisha講過,舅舅站上台講話。可以看出他不只高興,甚至可說興奮。
兩星期後,Elisha,Peter, 太太和我,相約喝咖啡。Peter敘述那天的情形:
從台灣來的親戚坐一桌,因旅途勞累加時差,安靜寡言。舅舅年紀大,宴席開始就頻頻打盹。直到「各位來賓, 大家好!」眼睛一亮!接著笑不絕口,掌聲不斷。我們稱讚她的台語,抑、揚、頓、挫都好,連該快時快,該停時停也都恰到好處好處。她說:「因為有個好老師。我把你的錄音燒上CD,一上車就練;Peter不在時,就跟著電話中的練。」難怪我覺得好,簡直跟我唸的一模一樣,加上她的聲音比我的悅耳,長的也比我好看。
Elisha講過後,舅舅站上台,他說Elisha的台灣話講的比台灣的總統馬英九還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sjLvDfv1XU&feature=youtu.be
上個月Peter順利的拿到了UW的博士學位,接到了聘書,即將赴加州教書。離開西雅圖之前請我們吃飯。Elisha提起,她最喜歡的,至今仍不時愛唸的是:「Ha Ni Ah 」。令我不禁欣賞台語音韻的美。
英文:He is so unfailingly generous and loving. 中規中矩,沒什麼不好,但是唸起好像隔鞋搔癢。
中文:他是那麼的有愛心,那麼的慷慨。硬是缺那麽點韻味。
台語:E Shi Ha Ni Ah Wu Ai-Shim, Ha Ni Ah Kong-Kai. 」
啊,真是暢快,繞樑三日,回味無窮!那個「伊」,還可真是文雅。要不是Elisha,我還真是沒有去欣賞過台語。
Peter說他爸爸在美國拿了博士學位後,過了幾年,回台灣開了一家書店,推動台灣本土文化。《註》爸爸已過世多年。書店現在成了博物館。母親在東岸上班做研究工作,只盼望著這個么兒成家,就要退休。
現在他們已搬去加州。來信附上他爸爸的博物館的網址,並約好有機會讓她媽媽跟我們見面。
祝福他們婚姻美滿,直到永遠。
*****
《註》以下是Peter給我的eMail,告知他爸爸創立的 ”台灣本土文化書局“:
One of my cousins just shared this website with me, and I wanted to share it with you too. It is in memory of my father, who passed away about 13 years ago. I suppose the website will give you all the details, but basically in the early 1990s he opened a bookstore in Taiwan, promoting Taiwanese culture and independence. I only saw it after he passed away.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