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大部份節譯自Wikipedia)
Maslow的「人類需求層次體系」是一個心理學的理論。它來自Abraham Maslow在1943年發表的論文「探討人類原動力的理論」(A A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Maslow使用「生理需求」(physical),「安全需求」(safety),「歸屬感與愛的需求」(belongingness and love),「尊重需求」(esteem),「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和「超自我實現」(self-transcendence)這樣的詞彙來描述一般推動人類做事的原動力的層次。
舉個例子來說。人類的需求是這樣的。首些,嬰孩有生理上的需求。他需要食物,需要喝奶。然後他發現他需要安全感。接下來,青春期時,他需要愛。然後他需要自尊--他開始有野心,他想要擁有東西讓自己覺得值得尊重。最後他需要成長--他要擴展他的家庭,興趣,以及對世界的影響力。
Maslow使用「生理需求」(physical),「安全需求」(safety),「歸屬感與愛的需求」(belongingness and love),「尊重需求」(esteem),「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和「超自我實現」(self-transcendence)這樣的詞彙來描述一般推動人類做事的原動力所經歷的過程。
(1)生理的需求
這是最重要的。空氣、水、食物、保暖的衣服、避風雨的居所等,非得先滿足不可。人類的性的本能起於必需維持嬰孩的出生率。這個本能進一步的成型於同性別的人之間的競爭。
(2)安全的需求
安全的需求包括:人身安全、經濟財務上的安全感、身心健康、有一個應付意外橫禍、病痛及善後的安全網。
人身安全--例如戰爭、天災、家暴、兒童虐待等;即使這些顧慮結除了,災後殘留的創傷而仍有可能造成心理不平衡,這樣的心理創傷甚至可能傳給下一代。
財經困難沒有了後,經濟危機、就業市場蕭條的印象,仍然影響一個人選擇什麼職業,買什麼保險,存款數額,準備安全網的程度,以及對極權政府的態度等。
(3)歸屬感與愛的需求
第三層次的需求主要在人與人間的關係,在歸屬感的感受。兒童對這種感受尤其強烈,有時甚至超越對安全感的需求。即使受父母虐待仍不願離開他們。這個層次上的失調會影響一個人能否與他人建立、維持健全的感情關係;例如家庭、友誼、及親密關係。
Maslow認為人類需要有歸屬感,感到被他的或大或小的社交圈接受。大的社交圈,例如俱樂部、同事、宗教團體、職業團體、運動團體、及幫派等。小的社交圈,例如家人、親密伴侶、前輩、同僚、好友等。人需要能愛,需要感到被愛;這個愛包括性愛與非性愛。缺乏愛跟歸屬感之下,有些人變得容易感到寂寞、焦慮、甚至引發沮喪病症。有時同儕同伴的壓力(peer pressure)夠大時歸屬感的需求甚至會超過生理或安全感的需求。
(4)尊重的需求 (Esteem)
所有的人都需要感到受尊重--別人的尊重與自我的尊重。許多人加入職業團體或業餘嗜好的團體為的是取得他人的接受或器重。這些活動讓人感到有所貢獻,感到被認可。一個人自覺不值或有自卑感,(Low self-esteem or an inferiority complex)有可能是這個層次上的不均衡。自覺不值的人常需要別人尊敬他;他們可能急切的尋求榮耀與名聲。但是除非他在內心裡接受自己,榮耀與名聲還是幫不上忙。沮喪症之類的心理不平衡可能會阻礙一個人獲得高層次的自我尊重感。
Maslow提到兩個程度的尊重。較低程度的尊重指需要別人尊重,包括社會地位、聲望、在社會上吃得開、受別人的注意。較高程度的尊重指自我尊重。比如,自覺需要力量、能力、精通、自信、獨立、自由。這個高層面的尊重凌駕低層面的尊重,因為它有賴於由經驗獲得的內在能力。尊重的需求如果被剝奪了,可能導致脆弱、無助感與自卑感。Maslow說他起初認為人類的需求,每個層次間有嚴格的界線,但是後來認為各個層次之間其實是互相纏繞的。也就是說尊重、自我實現、與超自我實現,是息息相關的。
(5)自我實現的需求(Self-actualization)與 (6)超自我實現的需求
自我實現的需求,其本質在於「想要充份發揮自己的潛能」("What a man can be, he must be.")
實現,甚至超越,潛能的表現方式,因人而異。例如,有些人想成為最好的父母親,其他人想在運動、藝術、或發明新東西上有超凡的成就。他不只是要做好一件事,他要的是精通它。不只是精通,還要完全發揮,甚至超越,他的潛能。
*****
<1>wiki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Maslow's_hierarchy_of_need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